為大力宣傳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用文學力量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凝聚奮進力量,生態環境部、中國作家協會聯合印發了《關于促進新時代生態文學繁榮發展的指導意見》。為做好貫徹落實,現開設“生態文學漫談”欄目,轉發有關文章,供學習和交流~
繁榮生態文學正當其時
阿 來
1989年,我第一次去若爾蓋騎馬、徒步,用一個多月時間漫游。那時候,我被若爾蓋的大美自然、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深深吸引。后來,多年的行走、寫作,讓我認識到,人生活在環境里,我們不能、也無法忽略自然,我把關注、寫作的方向更多地轉移到人與自然的關系上來。
2022年起,我開始擔任生態環境部和四川省生態環境廳生態環境特邀觀察員。通過多年的觀察和近年來更加深度的參與,對保護生態、維持自然狀態,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也和普通群眾一樣體會到生態環境的變化。現在,從上到下都很重視保護環境,都在通過法律、法規和政策,不斷地調整人與自然的關系,生態環保督察對一些破壞生態的行為進行了嚴厲打擊。天更藍、水更清、山更綠,“窗含西嶺千秋雪”的往日勝景頻頻被人拍到,長江黃河水質不斷得到改善。在這樣一個森林覆蓋率達到35.72%的地方,建設大熊貓、若爾蓋兩個國家公園,全省近三分之一的面積納入生態保護紅線,萬物生靈更加自然和諧,我在野外行走,常能看到自由自在的野生動物。這樣的情況,為四川生態文學發展提供了土壤。紀錄片《生態秘境》,面向國際國內講述生態環保四川故事、展現了生態文明建設的中國意義,四川承辦“大地文心”生態文學作家采風四川行活動,組織作家深入污染防治攻堅和生態系統治理的一線現場,記錄展現四川生態環境保護的生動實踐,聯合重慶市生態環境局和兩地作協,共同謀劃并連續三年實施“川渝作家環保行”采風活動,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凝聚共識,注入動力。可以說,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故事正在發生,而這一切也被生動地記錄了下來。
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為作家的參與、文學的書寫打開了新的視野。中國文學有一個毛病,我們只會寫人跟人的關系,文學當中缺少自然。我們很少看到另外一個生命的價值。而世界文學中,包括中國古代文學里一直是有環境的。這些年,通過不斷地行走,通過以生態環境特邀觀察員的身份和基層人員、志愿者、作家等人一起,越來越深刻感覺到,讓文學呈現生態之美,是作家深入自然的意義。四川生態環境質量的持續改善和生態環境事業的深入發展,為生態文學創作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鮮活素材,為文學書寫打開了新視野和新空間。此次“繁榮生態文學、弘揚生態文化、講好美麗中國四川故事”座談會和第三屆“雙城綠動話發展 川渝作家環保行”(稻城行)活動,進一步打開了文學書寫人與自然關系、書寫生態文明的空間。作家作為行走者、記錄者、書寫者,要深入一線挖掘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美。
熱愛自然山水是中國文人的傳統。大家不約而同都講到我們提倡一種新的生態文學,這也是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習近平文化思想,是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我們的生活環境,這樣的文化自覺從來都是有的,抽象講是天人感應、天人和諧。我國山水詩創始人謝靈運,為了看山水發明了一種爬山的鞋子,上山的時候后跟在后面,下山的時候后跟可以掰到前面,這樣如履平地。李白登天目山就要穿謝公發明的鞋子,這是一個象征意義,是謝靈運深入自然的精神和他書寫自然的途徑與方法。中國人從來就是熱愛大自然的,天人感應、道法自然、寄情山水,是中國傳統文學中特有的風骨。
生態文學應該更多關注人與自然的關系。我們對大自然的熱愛幾乎是純粹審美的,沒有考慮過這些不同的生命體跟人之間的關系。比如我們寫花,世界上有成千上萬種花,我們只會寫梅、蘭、竹、菊幾種,在傳統詩詞作者筆下借景抒情、借物言志,讓自然與人劃上了等號,卻在自然與人的關系上缺乏了必要且深入的探究。
講一個自然文學的例子,美國的一個農場因為粗放耕作,土地幾乎變成荒漠,沒有更多的利用價值被人拋棄了。一個叫做利奧波德的人看到后就把這個農場買下來,幾乎每個周末都帶一家人到農場勞動,先種樹,種不活就種草,草長多了,土地恢復了一點地力,再種樹,最后居然種活了幾千棵樹。后來,他把土地耕作恢復試驗的經驗總結下來,寫成了《沙鄉年鑒》,這本書成為美國自然文學的三大經典之一,并成立協會,呼吁大家重新認識荒野的價值、生命的價值。我想這些經驗對我們也是非常有用的。
作家要深入學習深度參與。作家體驗生活不是高高在上做調查研究,而是深入到一個地方,抱著一種謙遜的虛懷若谷的態度,向山水環境學習、向干部群眾學習,尤其學習他們既要顧及發展,又要兼顧保護的那些新做法、新經驗。舉一個小例子,我到一個地方采風,聽導游說,你看這座山像牛,那座山像人……,牛很美嗎?一座山像牛就很美嗎?與其說這個山像什么牛,不如說清楚這個巖石它為什么會這么紅,說秋季彩林黃的是什么樹,紅的是什么樹,打開自然課堂。所以生態文學創作在提高參與度方面,確確實實為作家提供了一個更廣闊的空間。它讓作家既是學習的,也可以是深度參與的,是需要進入美麗山川,深入生活、深入人民、深入偉大實踐的火熱第一線,用自己的筆觸記錄和呈現生態環境的美麗與脆弱,用文學的力量傳遞環保理念,喚起人們對自然的敬畏之情,引導人們保護環境、珍愛生態。
相信在未來的日子里,會有更多的作家加入到這個行列中來,用他們的作品為生態文明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作者簡介
阿來,生態環境特邀觀察員,中國作協副主席、四川省作協主席。
來源:生態環境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