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美麗中國,志愿有我”,為充分發揮志愿者在生態環境保護中的紐帶作用,自2020年以來,湖南“綠色衛士”生態環境志愿服務項目連續5年開展“小額資助”活動,為凝聚生態環境保護合力、提升湖南生態環境質量奠定堅實的社會基礎。助力美麗湖南建設,發揚志愿服務精神,新湖南客戶端推出《綠色衛士下三湘》專題報道,記錄志愿服務推動湖南生態環境建設的過程進展,見證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畫卷。

為豐富社區兒童的假期生活,讓孩子們更近距離地接觸大自然,增進他們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知與興趣。近期,天心區思毅社會工作服務中心聯合狀元坡社區,成功舉辦“青春力量?自然聯結”項目收官活動——“寫給自然的一封信”。活動以非遺體驗為載體,讓孩子們在動手實踐中喚醒自然感知力,筑牢生態保護意識,培育生態共情能力。

活動現場,志愿者首先為孩子們揭開植物拓印的神秘面紗,詳細講解這項古老非遺技藝的歷史淵源與文化內涵。植物拓印不僅承載著古人“天地合一”“與自然共生”的生態智慧,更能讓創作者在與花草枝葉的互動中感受自然之美。志愿者結合環保理念,引導孩子們認識到每一片植物都蘊含獨特價值,激發大家利用自然素材進行藝術創作的想象力與創造力,傳遞綠色、健康、可持續的生活理念。

隨后,趣味十足的拓印實踐環節拉開序幕。孩子們在志愿者的耐心指導下,先將收集的葉片、花朵用明礬水精心處理,制成專屬“創作原料”;再小心翼翼地用膠帶將植物固定在白色棉布上,手持小錘子輕輕敲擊。“咚咚咚”的敲擊聲此起彼伏,隨著力道的均勻傳遞,植物的清晰紋理與斑斕色彩逐漸在棉布上綻放,原本普通的布料瞬間變成獨一無二的自然藝術品,孩子們的臉上洋溢著滿滿的成就感。

活動尾聲,志愿者特別拓展講解了“樹葉廢棄物”的再利用價值,讓孩子們明白飄落的枯枝落葉并非無用之物,既能成為藝術創作的素材,也能通過堆肥等方式回歸自然,生動詮釋了環保與可持續發展的深刻內涵。
一張拓印作品就是一封寄給大自然的信箋。此次活動以大自然為天然“課本”,通過沉浸式體驗激活了孩子們對自然的探索欲望,更在實踐中播下熱愛自然、尊重自然的種子。作為“青春力量?自然聯結”項目的收官之作,活動延續了項目“以文化為紐帶,以實踐促認同”的理念,通過一次次與自然的深度聯結,持續傳播“親近自然、保護生態”的環保理念,引導青少年從小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意識,為構建綠色家園注入青春力量。
作者:顧樂
欄目策劃:舒麗娟
項目執行:楊菲、陶佳、肖靜、楊楊
來源:新湖南客戶端
編輯:陳鳳
校對:廉治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