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選2022年百名最美生態環保志愿者
從“靠水吃水”到“守水護水”
列入了“國際重要濕地”名錄、近46萬畝的西洞庭湖濕地,是東亞越冬候鳥遷徙路線上的主要棲息地之一,是長江中下游洪流的首個“緩沖器”,也是長江、洞庭湖生態系統的“調節器”。很難想象,8年前,這里漁網遍野,雜草叢生。由于過度捕撈、圍湖造田、亂砍濫伐、違法挖沙、隨意排污,西洞庭湖的生態環境曾遭到嚴重破壞。
作為當時的漁民,劉克歡也曾是“破壞者”中的一個。
劉克歡父母都是漁民,四處為家,吃在船上,住在船上。他也出生在船上,家里人給他起的小名叫“漢壽佬”。從小見證了漁民生活的艱辛不易,高中畢業后,劉克歡入伍從軍。退伍后,他選擇外出打工,不愿再回到湖里做一名漁民。2009年,見家鄉漢壽縣西洞庭湖養殖大閘蟹收益可觀,劉克歡再次當起了“漁民”。他與同鄉合伙,扯網圍了2.88萬畝湖面,成為當時西洞庭湖區最大的養螃蟹專業戶。
2015年,隸屬于湖南西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的湖南漢壽西洞庭湖濕地保護協會成立,劉克歡先后被推選為常務副會長、會長。劉克歡掂量出了這頂不是官帽的“帽子”的分量,那就是大家的信任。從此,劉克歡徹底從“破壞者”中走出來,成為西洞庭湖濕地的志愿者。

協會建立以來,劉克歡和其他志愿者,沒有報酬,不圖私利,一年四季守護著濕地,清理湖中垃圾、勸阻非法捕撈、守護候鳥安全,一守就是8年不歇息,就像一群永不飛走的留鳥。8年間,劉克歡和其他志愿者付出了鮮為人知的艱辛。
劉克歡使用的打撈船是他自費1萬多元購買的一條二手鐵皮船。船身不大,可容6到8人同時站立打撈湖面垃圾,船尾發動機旁擺放著各類打撈工具,船頭留出一定空間,存放塑料袋、麻布袋,用來轉運垃圾。協會每年都會開展集中打撈活動,特別是汛期,基本上保證每周組織會員打撈2次。還不定期組織岸上巡湖清理垃圾活動,并邀請大學生志愿者來到湖邊,為老百姓做環保宣傳。

為了保護候鳥,協會還在西洞庭湖半邊湖成立了全國首個民間黑鸛守護站。每年冬候鳥來臨期間,組織志愿者和保護區工作人員一起對候鳥最多的半邊湖等區域進行24小時不間斷巡查,守護越冬候鳥。
多年來,劉克歡帶領志愿者們累計發放濕地保護倡議書3萬多份,共清理湖面垃圾7000多噸,制止違法捕撈、捕鳥等行為140多起,救助受傷候鳥150余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