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生態環境部辦公廳《關于舉辦2024年“我是生態環境講解員”活動的通知》要求,近期,省生態環境廳組織開展2024年“我是生態環境講解員”選拔活動。
今天,讓我們跟著長沙環境保護職業技術學院的生態講解員王鐵偉一起走進AI,走進AI監測。
有人問,AI是什么?是chatGTP上的一句話,就能出一篇大文章?是一句小愛同學今天天氣如何,便將整日的下雨時間告訴你?還是我們走到公園里面,跑步的時候馬上給你分析出速度的維度?而這些都是AI,那AI到底有什么魔力,不僅僅只在日常生活中為我們帶來樂趣甚至在我們的生態建設中也有著重要地位呢?大家好,我是來自長沙環境保護職業技術學院的生態講解員王鐵偉,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AI,走進AI監測。
202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強調:“要加強科技支撐,推進綠色低碳科技自立自強,把應對氣候變化、新污染物治理等作為國家基礎研究和科技創新重點領域,狠抓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實施生態環境科技創新重大行動,培養造就一支高水平生態環境科技人才隊伍,深化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應用,構建美麗中國數字化治理體系,建設綠色智慧的數字生態文明。”
我們的AI技術已經運用在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不僅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的公共場所中,同時也在環境保護中也起著大作用。在大氣污染防治方面,人工智能可以判斷異常情況,預測污染的發展趨勢;在固廢管理方面,可以輔助進行垃圾分揀分類;在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可以用于監測野生動物的棲息地和遷徙路徑。
在全國第三次土壤普查中,合肥智慧農業谷的實驗室內,一臺智能檢測機器人正在分析土壤的多項數值。這就是全國首臺高通量土壤成分智能檢測機器人,由合肥科研團隊研發,工作效率“一個頂十個”。
眾所周知,傳統土壤檢測以人工為主,周期長、成本高,且對實驗人員技術要求高,人為因素容易導致檢測結果誤差大,這臺機器人就解決了這些問題。如今,借助這臺全國首個高通量土壤成分智能檢測機器人,每天能夠完成1500個指標的檢測通量,相當于12個實驗員的工作量。這臺AI機器人還具備自我學習的功能,對幾十項指標調度流程進行自動優化,對稱量以及pH值、速效鉀等不同指標的前處理及檢測流程步驟進行統籌調度,建立AI智能決策模型。”這臺“合肥造”的機器人誕生后,我國土壤檢測形成了機器人代人穩定、準確、高效的土壤檢測新模式,實現土壤檢測主要流程自動化連續運行。
功能如此強大的機器人,它的誕生并非一朝一夕。合肥智慧農業谷研究團隊投入了12年的研發時間,先后完成了7代樣機的研發迭代與更新,才讓它在土壤檢測中一次比一次更加出色。
正是有了他們的付出,用科技與生態相輝映,在科技的長廊也讓我們看到了時代的進步、科技的進步也更讓我們體會到了生活的便利,也讓我們看到了用科技促進綠色發展的故事,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生態意識深入人心,同時的是我們的祖國繁榮富強,更讓我們看到的是每一位青年才俊們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挺膺擔當的青春擔當。
作者:王鐵偉 舒麗娟
來源:新湖南客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