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美麗中國,志愿有我”,為充分發揮志愿者在生態環境保護中的紐帶作用,自2020年以來,湖南“綠色衛士”生態環境志愿服務項目連續5年開展“小額資助”活動,為凝聚生態環境保護合力、提升湖南生態環境質量奠定堅實的社會基礎。助力美麗湖南建設,發揚志愿服務精神,新湖南客戶端推出《綠色衛士下三湘》專題報道,記錄志愿服務推動湖南生態環境建設的過程進展,見證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畫卷。

7月,湘西州古丈縣斷龍山鎮白溪關村的田埂間熱鬧非凡。湖南工商大學學子作為校園“綠色衛士”的重要力量,在此開展“生態科普·方寸探秘”活動。該活動是學校“生態魔方”青少年科普實踐計劃在鄉村的延伸實踐,通過理論講解、戶外觀測、手繪創作等形式,讓青少年在1平方米的微觀世界中讀懂生態平衡,將綠色種子深深播撒在鄉土間。
課堂解密:以“生態魔方”式啟蒙,播撒“綠色衛士”種子
活動伊始,湖南工商大學的“綠色衛士”們延續“生態魔方”計劃中“自然之聲”講堂的模式,以“方寸生態-微觀宇宙”為主題展開授課。志愿者們用圖文結合的方式,生動展示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的依存關系,以直觀圖表解析物質循環與能量流動規律,這與“生態魔方”計劃中“科學與趣味并重”的多元融合活動模式一脈相承。
“田埂上的野草是生產者,毛毛蟲吃草是消費者,落葉腐爛靠分解者——它們就像齒輪一樣環環相扣。”志愿者們以當地隨處可見的蒲公英、蟋蟀為活教材,用生動比喻拆解生態系統的構成。
隨后拋出的問題更讓孩子們興致盎然:“咱們腳邊這1平方米的草地里,藏著多少種生命?”“路邊的石頭、天上的雨水,算不算生態系統的一員?” 以往被忽略的身邊動植物,此刻成了課堂上的“主角”,學生們紛紛舉手搶答,有的還主動分享自己觀察到的“小發現”,現場互動熱烈。
“這樣的提問式教學,正是‘生態魔方’計劃‘認知 - 實踐 - 傳播’三維教育模型的核心。” 志愿者們介紹,通過將抽象的生態知識與生活場景結合,不僅為后續的戶外探索課埋下好奇的種子,更讓 “守護身邊生態” 的 “綠色衛士” 理念,悄悄在孩子們心中扎下了根。

圖為“方寸生態”主題ppt的講解現場
田間探秘:憑“1平方米計劃”落地,培育“自然偵探”幼苗
孩子們分組認領1平方米觀測區后,瞬間切換“自然偵探”模式——在“綠色衛士”的引導下,開啟一場微觀生態探索。這正是“生態魔方”計劃中“1㎡計劃”在鄉村的生動實踐。
孩子們手持放大鏡仔細觀察葉片紋路,用鑷子輕輕撥開枯枝尋找昆蟲軌跡,在觀測本上認真記錄露水蒸發的痕跡,如同“生態魔方”計劃中“小小探索家”社區科考活動的鄉村版。
“蚯蚓為什么能讓土壤變肥?”“蝴蝶和花是互相幫忙嗎?”志愿者們的提問,讓學生們的觀察從“看見”轉向“理解”。當學生們發現“苔蘚為螞蟻遮雨,螞蟻幫苔蘚松土”這一現象時,“綠色衛士”們順勢講解“生物共生”原理,踐行了“生態魔方”計劃中“從觀察到創作”的實踐導向教育路徑。

圖為學生手持放大鏡觀察植物
畫筆傳情:借“綠色承諾”上墻,孕育未來“環保先鋒”
“把你們看到的‘小世界’畫下來吧!”在成果展示環節,孩子們的畫筆成為最直觀的表達工具,這與“生態魔方”計劃中“綠色創想家”手工課堂“用創作傳遞理念”的思路相呼應。綠色草叢中標注著“七星瓢蟲吃蚜蟲”,藍色水流旁寫著“不能扔垃圾”,一名學生還特意在畫旁注明:“小鳥少了,毛毛蟲就會欺負小草——我們要保護小鳥!”
這些稚嫩的手抄報,不僅是1平方米生態的“說明書”,更藏著青少年們對家鄉的守護心,恰如“生態魔方”計劃中“青少年主導”機制所倡導的“從執行者到共建者”的轉變。
“作為‘綠色衛士’,我們希望通過這樣的活動,讓青少年看懂生態關系,未來能像‘生態魔方’計劃培養的社區青少年一樣,成為家鄉的守護者,加入‘綠色衛士’的行列。”團隊的負責人如是說。

圖為青少年與所繪生態系統手抄報合影
此次活動中,湖南工商大學青年志愿者協會以“細微之處見生態,探索之間興鄉村”為理念,將“生態魔方”計劃的創新模式延伸到鄉村,將抽象的生態知識轉化為可觸可感的實踐課。“我們希望用青春力量架起自然與教育的橋梁,讓‘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扎根鄉土,讓更多人成為生態保護的‘綠色衛士’。”青協負責人介紹,下一步,青協將繼續創新科普形式,讓“生態魔方”的種子在更多鄉村落地生根,讓更多青少年成長為守護綠水青山的新生力量。
目策劃:楊菲
項目執行:舒麗娟、彭勃、肖靜、楊楊
來源:新湖南客戶端
編輯:陳鳳
校對:廉治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