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大力宣傳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培育和弘揚生態文化,激發起全社會共同呵護生態環境的內生動力,生態環境部、中國作協、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于8月30日共同舉辦2023年中國生態文學論壇。論壇上,長期關心支持生態文學發展的作家、學者發表了演講。現進行轉載,供大家學習交流~
用情書寫時代壯美畫卷
羅向東

山西省作家協會黨組成員、駐會副主席羅向東在2023年中國生態文學論壇上演講。
2022年,在生態環境部組織的六五環境日國家主場活動的“中國生態文學論壇”上,山西作家李景平介紹了自己的創作和山西開展生態文學工作的情況。這可以視為山西生態文學在全國產生重要影響的一個標志。今年6月17日,我國生態文學領域第一個指導性文件《關于促進新時代生態文學繁榮發展的指導意見》發布后,山西第一時間組織召開座談會,進一步提升了我們對生態文學的認識,加深了我們對文學在生態文明建設中重要作用的思考。
山西近年來生態文學的實踐,使我們認識到,時代翻天覆地的變化,才是最動人的書寫。作家只是把自己的情感投入到這變化中,并用手中的筆把這些變化記錄了下來。近年來,山西生態環境各項指標取得突破性進展,生態環境質量得到明顯改善。新時代的三晉大地,“一泓清水入黃河”,太行呂梁綠婀娜,不僅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滿足感、幸福感與日俱增,好多外省的朋友都說,坐著動車進入山西境內,滿眼都是綠色,這哪里是黃土高原啊,簡直就是走進了一幅幅油畫里!此景焉能不生情,情入美景皆成文。
山西生態文學的發展,得益于山西作家有優良的現實主義文學傳統。他們一直扎根腳下的土地,關注時代的變遷。上世紀90年代,山西便產出過大量的生態文學作品,出現了數位在全國有影響的生態文學作家,使山西成為生態文學濫觴較早的省份。不過那個時候,作為能源大省的山西污染嚴重,作家們紛紛疾呼保護環境。“山藥蛋派”的主將馬烽、西戎、胡正等就曾提出“愛護環境是文學創作永恒的主題”。一代又一代山西作家,始終關注著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生態環境,用心用情記錄著時代的點滴變化。
時代的變化大潮涌動催人奮起,生態文明理念深入人心。生態與文學的結合,久久為功,結出了碩果。從2016年開始,山西省作協就與省生態環境廳合作,開始了有計劃的生態文學采風創作活動。生態環境廳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把采風活動地點選擇在獲得生態環境部表彰的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我們通過實地采風、座談交流、典型走訪、重點選題、后續采訪、結集出版的方式,不僅推出了一系列的生態文學作品集,更重要的是,培養了一支有著近百人的穩定的生態文學作家隊伍。這支隊伍不僅在生態采風中寫生態,在其他的創作中也融入了生態文明的理念,使生態文化隨著文學作品得以廣泛傳播。部分作家多次受邀參加了全國的“大地文心”生態文學采風創作活動。省作協多次在北京、太原等地召開生態文學作品研討會,生態文學創作成為作家重要的創作領域。
經過幾十年的探索實踐,生態文學已經成為文學中越來越重要的存在,而且,這一概念的廣泛討論,使人們對生態的認識更加多元深刻,生態文學的體裁也更加多樣化。山西的一批兒童文學作家就提出,要把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體現到兒童文學作品中,讓人們從孩提時代就樹立起生態文明意識。作家生態意識的覺醒讓我們看到,在生態文明建設中,文學大有可為,也應當有更大的作為。從生態文學反映的是人與自然的新型關系的觀點來看,作家們也應該在創作中注入新的生態文學觀念,使作品表現出更深厚的生命共同體意蘊。中國的生態文學,必將因有越來越多有情懷有擔當的作家加入進來,而日益綠意盎然,蔚為大觀。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我們將在中國作協、生態環境部的指導關懷下,更加緊密地與生態環境部門加強合作,創新工作思路方法,將更多的作家吸引到生態文學的創作中來,不斷提升生態文學的影響力,為生態文明建設貢獻文學的力量,為中國式現代化的實現不斷努力。
(作者系山西省作家協會黨組成員、駐會副主席)
來源:生態環境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