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西洞庭湖濕地保護協會組織綠色衛士,前往西洞庭湖調蓄湖西北400米處的珍珠養殖場,開展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生態養殖考察活動,近距離見證漢壽珍珠產業從“污染養殖”到“生態共生”的轉型蛻變。
秋日的西洞庭湖調蓄湖面,一排排白色圓球串聯成線,宛如為湖面量身定制的“珍珠項鏈”——這些浮標并非裝飾,而是水下珍珠蚌的“定位錨”,能將珍珠蚌精準固定在水下30-40厘米的最佳生長深度,實現科學吊養。

“早年間的珍珠養殖業,可算不上‘綠色’。” 黃平毫不避諱地提及產業過往的問題,“為了提產量、縮周期,養殖戶會直接往蚌塘里倒雞糞、鴨糞當‘肥料’,最后塘水發黑發臭,水體污染特別嚴重。”活動現場,漢壽珍珠產業協會前任會長黃平向綠色衛士們詳細講解了漢壽珍珠的生態養殖之路。
“現在不一樣了!”黃平話鋒一轉,指著清澈的湖水介紹,“我們采用‘魚蚌混養’生態循環模式,通過控制養殖密度、以魚促珠、以珠凈水,實現了綠色生產。”現場水質檢測數據也印證了這一點:酸堿度(pH值)、溶解氧、化學需氧量(COD)、氨氮含量以及總磷含量等水質關鍵指標均符合標準。如今,養殖戶不再使用生雞糞、生鴨糞等污染性肥料,改用純大豆發酵的有機肥和科學配比的“珍珠寶”等專用漁肥,從源頭減少污染。

“魚蚌共生系統的核心,是依托生態食物鏈實現環保養殖。”黃平進一步解釋,投入水體的餌料供魚類食用,魚類糞便會產生有機物并培育浮游生物,而這些浮游生物恰好是珍珠蚌的天然食物,“既喂了魚,又養了蚌,形成閉環循環”。據介紹,混養魚類主要選擇花鰱、草魚、鳊魚等,與珍珠蚌形成互補共生的生態關系。
更值得一提的是珍珠蚌的“生態功能”:一只成年珍珠蚌堪稱“小型凈水器”,一天能過濾100多升水。黃平表示,蚌類濾水取食時,會同步去除水中的懸浮顆粒與過量營養物質,有效降低水體富營養化風險,讓珍珠蚌成為濕地里的“天然水質管家”。此外,魚蚌共生系統還大幅提升了單位水體利用率,系統中涵蓋蚌、魚、浮游動物、底棲動物、水生植物等多種生物,織就復雜食物網,避免單一養殖對水體的過度消耗,既保障養殖收益,又為水生生物提供棲息地,有助于保護生物多樣性。
“每出售一顆珍珠,守護一平米濕地”——這句話并非一個簡單的數學等式,而是對低成本、可持續的生態修復路徑的生動概括。它傳遞的核心邏輯是:濕地保護未必需要高投入、高能耗的工程,借助珍珠蚌這類“高效天然濾水器”,就能實現生態與產業的雙贏。珍珠蚌濾食水中的藻類、浮游生物和有機碎屑時,其身體還能為微生物提供附著載體,幫助分解污染物;而蚌的排泄物,又能為水生植物提供養分,形成良性循環。
在產業價值上,珍珠的用途也遠超“珠寶”范疇:80%的珍珠用于藥用珠和化妝品原料,目前我國已攻克珍珠多肽提純、珍珠發酵等技術,推動珍珠護膚進入深加工階段;珍珠蚌的肉富含蛋白質、脂肪、鈣、磷及維生素,可直接食用;蚌肉和殼粉還能加工成家畜、家禽的飼料,實現“全資源利用”。
隨著考察活動接近尾聲,綠色衛士們切實感受到生態養殖模式帶來的變化。“生態優先,是漢壽珍珠產業健康穩定、高質量發展的基石。”現任漢壽珍珠產業協會會長青志春表示,協會正積極引進新技術、新方法,推動產業升級,同時大力拓展銷售渠道。如今的漢壽珍珠產業,早已擺脫過去的“污染陰影”,穩步邁向綠色、可持續的新發展階段。
作者:舒倩
來源:新湖南客戶端
編輯:陳鳳
校對:廉治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