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既具有深厚的實踐基礎和鮮明的實踐指向,也構成了一個擁有明確的理論議題回應、理論知識架構和理論構建邏輯的系統性政策話語和理論話語體系。不僅如此,盡管它在文本形式上更多呈現為一種大眾化政策話語,但政策話語和學術話語之間的界限只是相對而言的,而且二者都遵循著共同的哲學價值基礎和理論建構邏輯。基于這種理解,筆者將依據“十八大報告”“十九大報告”和“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以下簡稱“5.18講話”)這三部最權威文獻,對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理論體系形態分別加以概括,稱之為“三大樣態”,并進而歸納闡釋它的十個核心概念和八個基本命題,以期推動我國學界對于這一學術議題的學理性探討。
一、三個體系樣態
“十八大報告”體系: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筆者將分別從為什么、怎么樣和如何做這三個層面加以概括分析。
對于新時代為什么要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十八大報告的闡述包括如下四個要點或方面:這是由生態文明建設的長遠性基礎地位所決定的;這是由于國內外生態環境保護治理現狀所造就的現實需要;這是為了回應日趨強烈的環境民生政治關切;這是基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本質和根本追求的政治考量。
對于新時代建設什么樣的生態文明,十八大報告通過對其多層次目標的闡述,揭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未來目標或中長期愿景的構想,即究竟什么是黨和政府所界定和追求的生態文明。這些目標包括:總體性目標,體制性變革或階段性發展目標,議題領域性目標。
對于如何建設生態文明,十八大報告闡述的核心之點是如何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更加突出地位,并融入到其他“四大建設”的各方面和全過程。概言之,它包括如下三個層面的內容:樹立生態文明意識理念;堅持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方針原則;落實四大戰略部署及任務總要求。
“十九大報告”體系: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理解與確定黨的十九大報告相關論述作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理論形態之一的地位,最直接的方式是將其與黨的十八大報告相對照。如此,十九大報告可以分為“樹立生態文明意識理念”“堅持生態文明建設既定目標與原則方針”和“落實(新)四大戰略部署及任務總要求”三個層面。其論述可以大致理解為一個為什么進行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創建什么樣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和如何進行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的完整回答,從而構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繼十八大報告之后的另一個理論形態。
“5.18講話”體系:推動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這一講話構成了一個具有獨立而完整的“為什么—什么樣—如何做”三重維度下的環境社會政治理論。
對于“為什么”,“5.18講話”將其概括為: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中正反兩方面經驗教訓的反思總結;對馬克思主義人與自然關系思想的繼承發展;對當代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自然生態基礎的理性判斷;黨和政府十八大之后所明確確立的治國理政長期方略。對于“什么樣”,“5.18講話”首先從黨和政府治國理政的國內與國際兩個層面做了深入分析。然后,它著重闡發了新時代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堅持的六條基本原則。對于“如何做”,“5.18講話”重點闡述了“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和“加強黨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領導”這兩個方面。
二、十個核心概念
基于上述對三大理論形態的闡釋分析,筆者認為,還可以進一步概括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體系的十個核心概念和八個基本命題,而正是這些概念與命題更清晰地展示了這一思想本身的內在邏輯架構或聯系。
這十個核心概念或概念詞組分別是:“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美麗中國”“資源節約與環境保護基本國策·可持續發展戰略·兩型社會建設·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方針”“分階段構建的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綠色發展”“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全球生態文明建設”“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和“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
需強調的是,上述十個核心概念之間不僅有著明確的層級之別,還存在著密切的相互聯系。比如,我們既可以把“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作為最高傘形概念,逐層構建起一個由這十個基礎性概念所組成的、包括“總體目標”(第1、第2)“基本理念”(第9、第10)“主要原則”(第3)“重點任務”(第4、第5、第6、第7)“國際維度”(第8)等關鍵元素的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話語體系構架。
三、八個基本命題
其一,“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這一命題所強調的是生態興衰變化與文明興衰演替之間的表征關系,特別是生態環境保護治理或生態文明建設對于人類文明健康發展的基礎性作用。
其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命題所強調的是“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這二者之間的辯證統一關系,尤其是從“既要也要”向“寧要不要”和“就是”的認識與實踐提升轉變。
其三,“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這一命題所強調的是保護改善生態環境和保護發展生產力之間的內在關聯,特別是生態環境保護治理對于生產力發展的保障促進作用。
其四,“生態系統保護建設必須按照系統工程的思路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開展”。作為一個完整命題,它所強調的是生態系統保護治理或廣義的生態文明建設與“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思路和政策之間的密切關系。
其五,“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這一命題所強調的是良好生態環境和民生福祉改善之間的相得益彰關系,尤其是生態環境質量本身的民生需求及其滿足價值。
其六,“保護生態環境必須依靠制度、依靠法治”。這一命題所強調的是保護生態環境和制度法治之間的促進保障關系,特別是制度法治思維與路徑對于實現生態環境有效保護的重要性。
其七,“建設美麗中國必須轉化為全體人民自覺行動”。這一命題所強調的是建設美麗中國根本目標和全體人民自覺行動之間的內在統一關系,特別是廣大人民群眾自覺參與對于生態文明建設及其目標實現的重要性。
其八,“中國是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這一命題所強調的是國內生態文明建設與全球生態文明建設之間的互助共促關系,尤其是新時代中國在全球生態環境保護治理舞臺上扮演更加積極主動角色、作出更大貢獻和發揮更大領導作用的重要性。同樣需要強調的是,這八個基本命題之間也是互相關聯、彼此支撐的。
核心概念、基本命題和體系樣態是理解與闡釋包括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內的任何一個完整的環境人文社會科學理論(學說)的重要思維方法和工具手段。依此,我們可以更加系統地把握作為學術研究對象的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深層次、本質性、邏輯結構性理論意涵,而不必拘泥或受制于政策舉措要求和文字表述層面上的細微枝節。
(原文刊載于《學術月刊》2021年第9期,作者為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作者:郇慶治
來源:“學習強國”學習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