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張家界,峰林疊翠間云霧繚繞,金鞭溪潺潺流水滋養萬物,一派生機盎然的生態畫卷在眼前鋪展。在這片靈秀的土地上,一群身著綠色馬甲的身影格外醒目——他們是生態環境綠色衛士張家界大隊的志愿者們,正以“美麗中國,志愿有我”為理念,在暑期掀起一場兼具生態守護與民生溫度的志愿行動熱潮。
綠色衛士張家界大隊以《道德經》中“道法自然”的生態文化為指引,聯動大隊律師團、整合多方資源,在綠色衛士張家界大隊活動中心搭建核心實踐平臺,串聯免費生態托管、道德模范助農、河岸護綠等七大特色場景,通過“理念轉化+實操實踐+精準科普+普法宣講”,將志愿力量深度融入生態保護各環節,打造出兼具團隊特色、項目亮點與教育價值的基層生態公益品牌。
理念先行:錨定“雙文明”融合方向,構建三維公益體系
“美麗中國,志愿有我”不僅是綠色衛士張家界大隊的行動綱領,更是貫穿生態保護工作的核心準則。大隊從志愿賦能、協同聯動、民生服務三個維度,搭建起系統化的志愿服務實踐框架。
志愿賦能生態,厚植文化底蘊:拒絕“口號式環保”,將《道德經》中“道法自然”“物壯則老”的生態智慧轉化為可落地的志愿行動。無論是自然廢棄物手工改造,還是河岸垃圾清理,每一次實踐都成為推動“美麗中國”建設的具體注腳,讓環保行動既有文化厚度,又有實際成效。
協同聯動聚合力,打破單一壁壘:摒棄“單打獨斗”模式,在張家界生態環境局的指導下,通過整合體育教練、大學生宣講員、藝術愛好者和大隊律師強化專業支撐;聯動道德模范農戶、武陵源大鯢保護中心、張家界森林公園、社區等多方資源,以“志愿牽頭、多方協作”的模式形成合力,確保活動覆蓋范圍廣、落地效果實。
志愿服務暖民心,扎根民生需求:聚焦“暑期帶娃難”,推出全免費生態托管服務,創新“垃圾分類換低碳午餐”機制——參與者將分類后的可回收物交由志愿者統一處置,所得資金用于采購本地當季食材,由志愿者團隊制作免費午餐。“零門檻參與+實效反饋”的模式,既解決家長“照護+用餐”難題,又讓志愿行動真正貼近群眾,踐行“美麗中國”建設的群眾路線。
場景破局:七大實踐精準發力,打造“可感可學”公益樣本
圍繞“生態保護+民生服務+文化傳播”的目標,綠色衛士張家界大隊設計七大特色實踐場景,讓志愿精神在具體行動中落地生根。
生態托管營免費開放,成為親子暑期好去處。志愿者帶領晨練武術、共讀《道德經》,并指導家長和學生將廢舊物改造為實用手工作品;律師志愿者現場科普垃圾分類法規。“分類換低碳午餐”機制讓孩子們切實體會環保價值,推動環保理念從課堂走向生活。

助農行動致敬道德模范。為致敬身邊榜樣、落實生態保護,志愿者與親子家庭組成助農志愿隊,深入道德模范農戶的玉米地協助收割,還創新利用玉米葉制作工藝品和編織品,支持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律師志愿者則現場解讀《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明確“玉米葉資源化既是環保選擇,也是守法要求”,讓志愿助農更具專業性。


河岸護綠行動中,志愿隊清理垃圾并收集自然廢棄物,將其制作成松果掛飾、蓮蓬擺件與環保石頭畫,陳列于步道旁,以美育傳遞環保理念。律師志愿者則結合《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講解“保護河岸生態”的法律責任,強化群眾護河守法意識。


增殖放流活動中,志愿者與親子家庭在專業人員帶領下,投放適宜本地水域的魚苗。同時,生態環境專家志愿者現場講解“魚類凈化水質、維持水生生物鏈平衡”的作用,并結合“上善若水”理念,解讀“守護水域就是守護生命”的生態意義;律師志愿者則同步解讀《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強調“不投放外來物種、不盲目放流”的要求,確保志愿行動合規、有效,筑牢水域生態安全屏障。

武陵源大鯢保護中心是大隊的重要研學基地。志愿者在保護中心工作人員指導下,系統學習大鯢的生態習性、瀕危原因及保護措施,并開展模擬宣講,向參觀游客講解大鯢保護知識。律師志愿者則解讀《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中“大鯢保護”條款,明確非法傷害、交易大鯢的法律責任。

依托大鯢保護研學成果,志愿者團隊走進張家界森林公園金邊溪,面向游客宣講生態保護理念,結合實例闡明保護溪流與大鯢棲息地的關系,同時開展垃圾清理與手工作品展示,引導文明旅游。

以“讀書會”為載體,志愿者團隊將生態理念與文化精神送入社區。志愿者以共讀《道德經》與分享環保技巧為載體,延伸至垃圾分類實踐和自然手工制作,通過“共讀+實踐”的模式,讓環保意識與勤儉理念通過志愿行動滲透鄰里,讓“美麗中國”走進千家萬戶。

七大特色實踐場景環環相扣,形成“可感可學”的公益樣本,切實推動生態保護與志愿精神深入民生。
教育長效:三層輻射促轉化,讓環保習慣融入日常
綠色衛士張家界大隊不僅注重短期志愿實踐,更著力推動環保理念的長效傳播,通過家庭、社會、習慣三個層面的輻射,實現生態保護從“活動式”向“常態化”轉變。
家庭層面:培育“環保志愿小使者”。在托管營、助農、河岸護綠等活動中,孩子成為志愿行動的核心參與者。他們在實踐中直觀感受“資源循環有價值、自然廢棄物能重生”,回家后帶動父母落實垃圾分類、嘗試自然手工,形成“1個志愿小使者影響1個家庭”的傳遞效應,讓家庭成為“美麗中國”建設的微型志愿單元。
社會層面:推動“全民志愿參與”。通過多場景實踐,大隊將“美麗中國,志愿有我”理念傳遞給不同群體——向道德模范農戶傳遞“玉米葉資源化”技術,向張家界森林公園游客展示“松果/蓮蓬手工”成果,向社區居民推廣“家庭環保小妙招”,向路人傳遞“河岸保護+自然改造”意義。志愿者宣講、手工展示、“分類換餐”實效等形式,讓環保從“團隊志愿行動”升級為“公眾共識”,吸引更多人主動加入志愿隊伍。
習慣層面:實現“常態化轉化”。所有實踐活動均設計“可復制環節”,如家庭舊物改造方法、自然手工技巧、社區垃圾分類模式,讓參與者能“帶方法回家、用行動延續”;同時,結合《道德經》文化浸潤、道德模范精神學習,讓“尊自然、護生態、守文明、學模范、做志愿” 從短期實踐,內化為長期生活習慣,推動生態保護志愿行動常態化、長效化。
2025年暑期,綠色衛士張家界大隊以“美麗中國,志愿有我”為指引,將志愿精神貫穿七大實踐場景,既破解“帶娃難”“資源浪費”“生態宣傳單一”等民生與生態痛點,又通過為道德模范助農、自然廢棄物改造、分地研學宣講,深化精神文明與專業志愿實踐的融合。這種 “以志愿為魂、以實踐為招、以教育為基、以民生為根”的基層公益模式,不僅為生態環保工作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更讓志愿精神成為推動“美麗中國”建設的重要力量。未來,綠色衛士張家界大隊將繼續以行動踐行理念,帶動更多人參與生態保護,讓文明之花在志愿實踐中廣泛綻放。
作者:田金弘(拍攝) 肖靜 舒麗娟
來源:新湖南客戶端
編輯:陳鳳
校對:廉治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