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文化與綠色生態能碰撞出怎樣的火花?9月19日,記者帶著這個問題走進“星火少年 綠色衛士”自然科普行活動現場,探尋答案。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新民小學校長趙冰清以這句充滿歷史力量的話語,引出學校的育人理念,“我們每月開展‘星火少年’評選,并組織孩子們參與河邊清理垃圾、生態文學講座、標本館參觀等實踐活動,讓他們在感知和行動中理解生態、守護環境。”她表示,每一位“星火少年”不僅是一個榮譽稱號,更是一名綠色小衛士。學校將紅色基因中的信念與奮斗精神,融入綠色生態教育,引導孩子們走進自然、敬畏自然、保護自然,讓生態文明的火種如星火般在他們心中生根發芽。

“第一組的同學請跟我來!”本次活動在湖南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云植物標本館舉行。來自長沙市岳麓區新民小學星火萌芽(科普)社的60名“星火少年”被分為四個小組,以“大手牽小手”的形式,在湖南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志愿者的講解和帶領下,依次參觀了鳥獸館、兩爬館、無脊椎館和植物館四大主題展館。
走進館內,孩子們瞬間化身“小小科學家”,一邊認真聆聽專業講解,一邊仔細觀察并記錄細節,在感受生命多樣與神奇的同時,逐步解開標本背后所隱藏的自然科學密碼。

“這是湖南最后一只野生華南虎的標本,當年在岳麓山被發現,如今它成了我們生態保護的‘活教材’。” 在鳥獸館,湖南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范雄偉指著威嚴的華南虎標本,向孩子們細細講解:“大家看它身上的花紋,這是天然的偽裝,能幫它在山林里隱藏自己;再看牙齒的磨損程度,能推斷它生前的飲食習慣……可惜這種珍稀動物已經功能性滅絕,這更提醒我們要守護好現在的生態環境。”

無脊椎館里,學生志愿者的講解充滿童趣。“你們看過《海綿寶寶》嗎?這里面不僅能找到海綿寶寶,還能找到派大星、蟹老板和章魚哥呢。” 志愿者一邊介紹海綿、海膽、章魚等無脊椎動物標本,一邊延伸講解寄生蟲生態、醫蛭藥用價值等知識,讓孩子們在趣味互動中理解“每個物種都是生態鏈的一環”。

兩爬館內更是驚嘆聲不斷:魟魚如何用獨特技巧捕食?海馬為什么是“爸爸”負責育兒?“活化石”中華鱘見證了多少地球變遷?娃娃魚、蠑螈的進化有哪些奧秘?志愿者的講解讓孩子們圍著展柜不愿離開,紛紛追問“為什么”“怎么辦”,對“保護兩棲爬行動物”有了更真切的認知。

在植物館,志愿者則帶領孩子們領略了植物的“生存智慧”:億年硅化木見證地球變遷,食蟲植物用“陷阱”捕捉昆蟲獲取養分,椰子靠海水漂流傳播種子,熱帶雨林里的板根、附生、絞殺等現象展現著自然的神奇,蘭科植物與蛾類的協同進化更是彰顯“大自然的默契”。“原來植物也有這么多‘小心思’!”孩子們忍不住感嘆,對“保護植物就是保護生態家園”有了更深的理解。
“讀有字之書,更要讀自然這本‘無字之書’。”范雄偉介紹,此次活動是學校與小學搭建“大學—小學”自然科普教育共同體的又一次實踐,目前雙方已聯動開展十余場研學活動,讓孩子們走出課堂、走進自然,在沉浸式體驗中感受科學的魅力與生態的重要性。
“我們希望‘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不僅僅是一句口號,更是一種行動、一種責任。”趙冰清表示,學校積極響應“美麗中國,志愿有我——綠色衛士下三湘”的號召,依托“綠色衛士”項目,新民小學與湖南師范大學生科院打造“館校科普共同體”,新民小學下一步將繼續深化館校合作,充分利用高校、博物館等“社會大課堂”資源,通過更多樣的科普活動提升學生科學素養,努力培育心懷生態敬畏、兼具紅色初心與科學精神的青少年,讓“星火”點亮綠色未來,讓“衛士”守護美好家園。
作者:肖靜 舒麗娟
來源:新湖南客戶端
編輯:陳鳳
校對:廉治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