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為進一步提高青少年的生態文明意識與科學素養,激發青少年投身美麗中國建設的積極性,有效提升公眾生態環境意識,2025年,在湖南省生態環境廳的指導下,湖南省生態環境事務中心開展了“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綠色衛士下三湘主題實踐活動暨“世界讀書日”征文活動。活動共征集到作品2400余篇,作者們結合自身環保實踐及身邊事例,以細膩的筆觸表達了對生態文明建設和美麗中國建設的深刻感悟,情感真切,富有深度,現對部分優秀作品予以展示。
初中組
與自然共生的詩意棲居
文/廖梓涵(長沙市實驗中學) 指導老師:王啟航
我的家鄉在湖南的一個小山村,它枕著羅霄山脈的余脈,在這里,每一片樹葉都是自然的書頁,每一聲鳥鳴都是生命的詩行。當我在生物多樣性專題講座上看到“傘護種”概念時,我突然明白:家鄉的東坑水庫、油菜花田與荷塘,還有那只叫大黃的土狗,都是撐起生態之傘的守護者。
水庫的清晨總蒙著青灰色的霧紗。去年霜降,我跟隨綠色衛士志愿者在水庫沿岸布設紅外相機。枯黃的蘆葦叢中,有些許天然肥料——牛糞,牛糞旁邊長滿了地木耳,老農張伯指著泥地上的蹄印:“這是兔子,現在比較少見了。”一群紅嘴藍鵲從頭頂掠過,像撒了一把藍寶石。記得某個晚上,我坐在水庫周圍的大石頭上,晚風溫柔地掠過臉頰,我被那閃閃點點、密密麻麻的光驚呆了,爸爸說:“那些光點是小蝦米的眼睛。”原來我們與這么多鄰居共享山水。如今水庫立起了生態浮島,夜鷺站在上面,宛如一個個白衣垂釣者;小野鴨時而鉆入水下,時而排成一排,像列隊的小可愛。
菜地里的四季是流動的課堂。驚蟄前后,我和自然研學小組的同學們在田埂上架起昆蟲旅館。枯竹筒里很快住進了切葉蜂,它們把月季花瓣剪成橢圓形的“門簾”。谷雨時節,我們在農技員指導下設置誘蟲燈,燈下的白瓷盤里,落滿金龜子、螻蛄的剪影。最神奇的是處暑那天,我們在顯微鏡下觀察到蚜蟲與七星瓢蟲的“軍備競賽”——白菜葉背面七星瓢蟲的幼蟲正在大快朵頤,留下蚜蟲的透明外殼。這些發現被整理成《菜地的生態圖譜》,現在掛在村委會的科普墻上。
荷塘與大黃共同編織著生命的經緯。夏至日清晨,我發現大黃在荷塘邊來回走動,原來它發現了一窩掉落的夜鷺雛鳥。我們聯系野生動物救助站時,大黃就蹲在紙箱旁,濕潤的鼻頭輕觸著雛鳥絨羽。處暑那天,我們在荷塘淤泥里挖到一顆蓮子,當這顆種子在玻璃缸里抽出第一片銅錢大的圓葉,大黃對著圓葉晃動的影子“汪汪”直叫,仿佛在朗誦一首鮮活的生命之詩。
梭羅在《瓦爾登湖》中寫道:“世界保存在野性中。”如今,家鄉的孩子都學會了用望遠鏡代替彈弓,用標本盒代替捕鳥網。當我們在世界讀書日分享讀后感時,水庫的蛙鳴正與教室的讀書聲應和。這些自然伙伴教會我們:真正的家園,是人與萬物共生的詩意棲居。
總策劃 :唐 宇
主編: 謝可軍 蔡宇華 舒麗娟 彭 勃
編輯 :楊 菲 陶 佳 劉文馨 李 巍 陳 鳳
美術編輯 :陳思思 陳秀平 章楊梓昕
校對 :傅衛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