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友賓
英國環境史學家克萊夫·龐廷認為,人類歷史的根基處在生態系統的運行方式之中,農業的采用和定居社會的相繼興起,是人類歷史的“第一次大轉變”,雖然隨著更多的土地需要種植糧食,導致更多的自然生態系統遭到破壞,但受生產力的限制,人類依然“長年累月地受制于變化無常的天氣和氣候變化”。人類歷史的“第二次大轉變”——礦物燃料能源的使用和工業化的擴展——標志著更多利用地球資源以支持更多人口的這一過程的巨大躍進,“人類活動造成的污染量的增加要比人口和工業化程度的增加還快?!保ā毒G色世界史:環境與偉大文明的衰落》)。
在人類歷史的“第一次大轉變”時期,悠久的中華文明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滋養了中國文學的自然神韻。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就有大量關于自然的描寫,“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情景交融,美輪美奐。大量對動植物和自然風景的關注,讓《詩經》充滿生機勃勃的自然氣息?!懊髟鲁鎏焐?,蒼茫云海間”(李白《關山月》),“雪云散盡,放曉晴池院。楊柳于人便青眼?!保ɡ钤摺抖聪筛琛罚?,唐詩宋詞充滿了對自然的發現和贊嘆?!翱丈叫掠旰?,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王維《山居秋暝》),以謝靈運、陶淵明、王維、孟浩然為代表的中國古代山水田園詩人,寄情山水,在千姿百態的自然中發現美,更是體現了中國傳統的自然審美觀。
工業文明創造了大量的物質財富,但也帶來了人與自然關系的緊張,20世紀30年代,西方發生了一系列公害事件。20世紀60年代,海洋生物學家蕾切爾·卡遜驚訝地發現:現在美國,越來越多的地方已沒有鳥兒飛來報春;清晨早起,原來到處可以聽到鳥兒的美妙歌聲,而現在卻只是異常寂靜。她的著作《寂靜的春天》,“猶如曠野中的一聲吶喊”,促使人們反思人與自然的關系,標志著現代生態意識的覺醒,引發了全球生態環境保護浪潮。
《寂靜的春天》是生態環境保護歷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它和梭羅的《瓦爾登湖》、利奧波德的《沙鄉年鑒》被稱為生態環境保護的經典作品?!都澎o的春天》重在“求真”,揭開了人類發明DDT等化學制品的環境危害,警告我們所謂“控制自然”這個觀點的虛妄和危害?!渡赤l年鑒》重在“向善”,告訴人們“當一個事物有助于保護生物共同體的和諧、穩定和美麗的時候,它就是正確的,當它走向反面時,就是錯誤的”,只有充滿“對土地的熱愛、尊敬和贊美”之情,學會“像山一樣思考”,才能“懂得群山和河流的講演”, 利奧波德成為生態倫理學的創始人。梭羅的《瓦爾登湖》是一本“致美”的書,在許多西方人追求香車寶馬、燈紅酒綠的“現代化”生活時,梭羅則主動告別奢侈與舒適,獨自走進他的“詩和遠方”——馬薩諸塞州瓦爾登湖畔,過著簡樸的生活,享受自然的寧靜,獲得心靈的升華。他情不自禁地贊嘆道:“太陽,風雨,夏天,冬天,——大自然的不可描寫的純潔和恩惠,他們永遠提供這么多的康健,這么多的歡樂!”
這三本書是世界環保史上的經典著作,對現代環保運動產生了深遠影響,它們用閃爍的文學之光,燭照人類前行的路,體現了作家的使命擔當,成為生態文學的經典著作。
生態文學就是在這樣一種時代的大背景下蓬勃發展,人與自然的關系從原來作家筆下的鋪墊、附屬、邊緣化描寫,逐漸成為作家關注的中心、重點和正題,具有了主體性地位。
生態文學是表達人們自然生態意識覺醒的文學,作家們從自然中捕捉美,感受美,發現美,為自然吶喊,代自然立言,為自然書寫,從人與自然和諧之美中感受生命的真諦。
環境問題既是政治、經濟、科技、法律問題,也是文化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快構建生態文明五大體系,包括生態文化體系、生態經濟體系、目標責任體系、制度體系、生態安全體系,其中把以生態價值觀念為準則的生態文化體系建設放在首位,充分彰顯了生態文化的重要地位。
去年5月,生態環境部、中國作家協會聯合印發了《關于促進新時代生態文學繁榮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了生態文學的四大創作方向(傳播生態文明主流價值觀、書寫生態文明建設偉大實踐、講好生態環境保護感人故事、贊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美),6條具體舉措(深化推廣作品征集和作家采風活動、加強交流研討和理論研究、探索建立生態文學創作基地、建立生態文學鼓勵機制、促進生態文學作品創造性轉化、拓展生態文學傳播途徑)。生態環境部和中國作家協會還聯合組織“大地文心”生態文學作家采風行,舉辦中國生態文學論壇,開展生態文學征文活動,出版優秀作品集,發布公眾喜愛的生態文學圖書,聘請知名作家擔任生態環境特邀觀察員,為生態環保工作建言獻策,設立生態文學創作基地,文學和環保相向而行,為美麗中國建設攜手共進。
社會各界以各種方式共同關注、積極支持生態文學發展:《人民文學》推出了生態文學專輯,魯迅文學院開設“生態文學創作”專題培訓班,湖南、山西省作家協會成立生態文學分會,中國散文學會成立生態文學專委會,中國詩歌學會舉辦生態詩歌研討采風,中央電視臺于六五環境日舉辦“生態文學之夜”活動,四川、重慶、廣東、山西、山東、吉林、遼寧、內蒙古、云南、青海、寧夏等地召開生態文學研討會,組織作家到生態環境一線采風,廣東東莞民營企業家出資設立“觀音山杯·生態文學獎”并舉行首屆評獎,推出了一批優秀生態文學作品,中國環境保護集團在今年地球日當天舉辦“生態文學”讀書沙龍,推薦優秀生態文學著作……我國生態文學方興未艾,呈現喜人的發展態勢。
一批生態文學優秀作品持續給讀者帶來驚喜。梁衡先生的《樹梢上的中國》聚焦各地獨具特色的古樹,講述人與樹的故事,從獨特的視角透視中國人的自然觀,展現中國悠久的生態文化。葉梅女士的生態散文集《福道》,走筆新時代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發生的歷史性變化,展示人民群眾的生態環境獲得感幸福感,散發出鮮明的時代氣息,飽含對自然的深深敬畏和由衷贊美之情。黃亮斌的長篇紀實文學《湘江向北》,以詳實的史料講述百年湘江的生態變遷,特別是新時代以來湘江環境治理的滄桑巨變,承載著對人與河流關系的深沉思考,具有厚重的歷史感。華海的生態詩集《藍之島》以細膩的感受體驗自然的整體性和神秘性,書寫人與自然契合融通的欣喜,啟悟人們重回大自然的懷抱。
中國當代生態文學正在從對現代西方作家經典作品的模仿到注重原創、從對風花雪月自然風光的淺層次描寫到多維度的人與自然關系的呈現、從對環境問題的批判性吶喊到對新時代美麗中國建設的史詩記錄的轉變,不斷推出精品力作,成為新時代以來“現象級”文學景觀。
今年1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正式發布,對未來一個時期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作出安排部署。《意見》強調,要“培育弘揚生態文化。健全以生態價值觀念為準則的生態文化體系,培育生態文明主流價值觀,加快形成全民生態自覺。挖掘中華優秀傳統生態文化思想和資源,推出一批生態文學精品力作,促進生態文化繁榮發展”。黨中央文件中首次對繁榮生態文學提出明確要求,生態文學發展迎來大好歷史機遇。
文學是時代的先聲。生態文學是生態文化建設的第一方陣,是生態文化建設的中堅力量。生態文學來源于生活,來源于實踐,來源于自然。生態文學傳播生態文明主流價值觀、書寫生態文明建設偉大實踐、講好生態環境保護感人故事、贊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美,有利于全社會增強生態環境意識,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價值理念,懂得自然,欣賞自然,感恩自然,善待自然,增強保護生態環境的內生動力,自覺踐行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
生態文學是以文學的方式記錄生態文明實踐,表達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的價值理念,要像大自然一樣千姿百態,有清新自然的活潑文風,生動感人,讓人愛讀愛看,養眼養心,賞心悅目,給人以精神洗禮和美的享受。
“象牙塔里”長不出健康旺盛的生態文學。新時代的生態文學應該推陳出新,體現新作為,展現新氣象。只有胸懷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強烈意識,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主動融入時代,走進群眾,走進火熱的生活,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觀念,在當代生態文明建設的偉大實踐中激發靈感,發現美、書寫美,才可能奉獻出更有時代感的史詩性作品,為美麗中國建設貢獻更多文學力量。
當今世界,人類歷史正在迎來“第三次大轉變”——建設生態文明,構建生命共同體。新時代十年,我國生態環境保護從認識到實踐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重大變化,萬里河山更加多姿多彩,美麗中國畫卷正在徐徐展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全面推進,為作家提供了豐富的創作素材,提供了施展才華的廣闊舞臺。中國作家協會黨組書記、副主席張宏森先生日前撰文指出:“在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中,新時代生態文學將以強烈的歷史責任感和現實使命感,積極服務‘國之大者’,構建生態文學話語體系、表現形式、精神脈絡、風格特色,綻放出無窮生機與無限光彩。”
美麗中國建設需要文學的力量,也給予文學以力量。中國生態文學大有可為,也定會大有作為。
作者系生態環境部宣傳教育司原司長、原新聞發言人
轉自:中國環境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