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為進一步提高青少年的生態文明意識與科學素養,激發青少年投身美麗中國建設的積極性,有效提升公眾生態環境意識,2025年,在湖南省生態環境廳的指導下,湖南省生態環境事務中心開展了“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綠色衛士下三湘主題實踐活動暨“世界讀書日”征文活動。活動共征集到作品2400余篇,作者們結合自身環保實踐及身邊事例,以細膩的筆觸表達了對生態文明建設和美麗中國建設的深刻感悟,情感真切,富有深度,現對部分優秀作品予以展示。
高中組
再見東籬——我與自然的故事
文/劉威志(湖南省醴陵市第一中學) 指導老師:唐潔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陶淵明
少年提筆,滿目皆是曾經。我曾將清晨的三分陽光釀成朝暉,藏進那晶瑩的露珠;我曾將初春的幾縷殘風化作花香,沁入那雪白的寒梅;我曾將晚秋的一片朝霞凝成烈火,融入那赤紅的落楓。
我深愛著這片土地,愛著她繁茂的一草一木,愛著她生機的一鳥一獸,愛著她壯美的一山一河。我看見,月光下,老伯背著鋤頭,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我聽見,空山里,大叔喊著俚語,與微信那頭的朋友嘮著收成;我聞見,籬笆前,老嫗泡著清茶,愜意地嗅著那山間的野菊。美好的回憶如云煙,又似夢幻,在不經意間,成了永恒的過往。
籠中困獸,難以知曉天地。人類的發展一往無前,高樓在田間拔地而起,工廠在地頭野蠻擴張。人們數著手中的鈔票,感受著紙幣的紋路,卻忘記了兒時的星空。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在機械迅速代替人力的今天,我們已經有多久沒有看見背著鋤頭走在田間的農人了,我們已經多久沒有站在門口期盼那未歸的身影了。那扛著鋤頭、帶著鐮刀的背影早已不單單是某一個人了,它更是一個縮影——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縮影。它的消逝不僅是農業文明的退幕,更是我們與自然漸行漸遠的鐵證啊!離開了自然天地,束縛在鐵皮閣樓中的農業,究竟是自然與人類的進一步共生,還是人類對自然的進一步背叛呢?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偶爾在夢中,我還會重回那故鄉。在我心里,故鄉不是高樓林立的,故鄉不是黑煙四起的。故鄉有“舉頭望明月”的皎皎明月,有“清泉石上流”的清澈激流,有“萬類霜天競自由”的萬般生靈,有“海闊憑魚躍”的滾滾江河,有“天高任鳥飛”的廣闊藍天,有綠樹,有鮮花,卻沒有畸形的濁流與廢鋼。或許,我們大多數人雖然身在“家鄉”,卻早已失去家鄉,而那夢幻般的生活也將隨著我們的遠去而遺失在時光長河之中。飛鳥只能遠游,因為故鄉早已不見。
懷揣著尋夢般的心理,我踏上了尋找曾經的路途。所幸我看到了傳承與希望。我看見塞罕壩綠林綿延千里,像一條翠綠的綢帶鋪展在大地之上;我看見洞庭湖碧波蕩漾,萬頃湖水如明鏡般閃爍著粼粼波光;我看見祁連山巍峨雄偉,磅礴浩大地滋養著世間萬物。我聽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呼喚響徹云霄;我聽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宣言擲地有聲;我聽見“消除污染、改善環境、維護生態安全”的誓言此起彼伏;我聽見“建設美麗中國”的呼聲如潮……
此刻,我深深懂得,人類與自然始終緊密相連,從未分離。抬頭,我望見萬里之外綠意盎然的南山,低頭,我看見籬邊長勢喜人的野菊。自然從未遠離,我們一直在行動!過往重現,星空再明,我不用再回憶,足下每寸,皆生人與自然的和弦;步履所至,盡是美麗中國的詩篇。
總策劃 :唐 宇
主編: 謝可軍 蔡宇華 舒麗娟 彭 勃
編輯 :楊 菲 陶 佳 劉文馨 李 巍 陳 鳳
美術編輯 :陳思思 陳秀平 章楊梓昕
校對 :傅衛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