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值仲秋,滿大街的銀杏葉子已微露黃意,法桐枝頭也在悄悄醞釀著要飄紅,大海則消退暑熱,日趨澄澈、碧藍,此時的青島,氣清景明,安穩自持,正處于一年當中最為舒爽宜人的時節。
跟隨由生態環境部、中國作家協會組織的“大地文心” 生態文學作家采風團,我在三天時間里集中感受青島市西海岸新區,這片云集眾多優勢產業,位列十九個國家級新區前三強,引領青島市經濟發展龍頭的所在,是如何在保證經濟迅猛發展的同時,有效治理生態環境,實現天藍海碧、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是的,共生。人與山川湖海、鷗鳥走獸一樣,彼此不是征服、主宰、控制、對立的關系,而是唇齒相依、休戚相關,一體性的存在。
從小出生、長大在大興安嶺林區,工作后又來到膠東沿海,曾經有過許多“靠山吃山,靠海吃?!苯洑v的我能日漸堅信這一點,要拜親身的經歷所賜。
1987年5月,年少的我,經歷了大興安嶺森林大火?;馂漠斖恚驹诖蠛又醒氲臏\灘上,擠在驚魂未定的人群里,我眼睜睜地目睹身后的小鎮一點點被恍若噩夢般從天而降的山火侵蝕、吞沒,至今難忘。
2008年7月,我臨時回到原工作單位幫忙報道當年的奧運會帆船帆板比賽。在機房剪片子時,我第一次聽一位同事說起滸苔。后來就常在馬路上看到一輛輛拉著濕淋淋、沉甸甸滸苔的大卡車疾馳而過。再后來,有關“大海變草原”的報道,更是屢屢在各大平臺刷屏。
這曾經是我生活里感知到的自然。印象里,它平日有一張你自以為很熟,甚至會覺親近,以至習焉不察的臉。然而,一旦條件起變化,它就會突然變臉,變得面目全非。想必那就是它在以自己的方式提醒人類:它也有生命,有力量;可以如人所愿地順從、效力,也可以魚死網破地去反擊、報復。
而作為號稱“宇宙之精華,萬物之靈長”的人類,也的確需要被提醒。自從進入工業時代,人類就加速了與自然的角力:大量開采并揮霍資源,肆意使用各類化學制劑,無序排放各類污染物……這一切似乎無可厚非,不過就是為了讓自己的生活更便利、舒適。但是,當欲望沒有限制,危害就會越位升級……當然,認識到這一點,回歸刀耕火種,已絕無可能,我們需要的是建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共識。
此行最讓我受觸動的一刻,發生在中德生態園,觀看那部講述生態園建設的宣傳片。從創建初期如何對待園區內的幾棵樹講起,宣傳片講述了建設者們如何在建設過程中盡最大可能保留原有的地貌肌理。
全片結束,光影暗去,我依然沉浸在片子的視聽體驗中。藝術是人類反映在自然里的影子,我想自己之所以能被那片子打動,是它呈現出了我向往的人與自然互動的方式,且因這呈現,讓我對將來身邊能越來越多涌現這樣的現實,更有信心。
起身離開放映室,耳邊卻還余音不散,我這才意識到片子里使用了大量的自然音效:風的聲音,流水的聲音,蟲鳴鳥叫,孩子們的歡聲笑語,當然還有表述方式的“潤物細無聲”,及配音風格與音效節奏的各自安好,和諧相融。
來自大自然的真實聲音,比任何配樂都更具表現力!我想起羅曼·羅蘭的小說《約翰·克利斯朵夫》的結尾,從小被視為音樂神童,一生執著于音樂創作的克利斯朵夫,在彌留之際想的是“我們的音樂只是幻象,我們的音節是憑空虛構的東西,跟任何活的東西沒有關聯,這是人的智慧在許多實在的聲音中勉強找出來的折中辦法,拿韻律,去應用在無窮上面……”
不錯,正如真正偉大的科學家一定是能從心底里深切體會到人類無法理解的東西的確存在,因而越發敬畏自然的神秘一樣,真正有效的藝術化表達,一定也都是從自然中來。人需不時走出來,走到真正的自然中續力補氣,一次次被點醒、激活,才有可能更從容地前行。
2023年9月,美好的時節,在青島,西海岸,感受這番人與自然的良性互動,讓我難忘,亦讓我越發相信:無論不斷探索自然的奧秘,訪幽尋寶,還是忘情于自然萬物,寄托情懷,紓解郁悶,陶冶情操,人對自然的熱愛就是與生俱來的天性,不僅是社會經濟發展的根基,更是自身精神成長的必須。
作者簡介
方如,中國作協會員,山東省作協簽約作家。在《十月》《天涯》《北京文學》《人民文學》等期刊發表中、短篇小說近200萬字。出版小說集《看大王》《聲鋪地》,長篇小說《玫瑰和我們》《背叛》。曾獲泰山文藝獎,《黃河文學》雙年獎等獎項。
來源 :中國環境報
轉自:生態環境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