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五環境日 |湖南省永州生態環境監測中心走進校園“播撒綠色種子”
臨近第54個“世界環境日”,6月4日,湖南省環保設施向公眾開放單位、永州生態環境監測中心圍繞“美麗中國我先行”主題,組織青年技術人員走進梅灣溯禾小學開展公眾開放活動。活動通過知識搶答、實驗演示、現場實操等形式,帶領數百名師生“零距離”感受生態監測的魅力,旨在在互動中播撒綠色種子,普及生態環境保護和監測知識,激發青少年生態環境責任意識,


知識競答燃熱情,環保智慧大碰撞
“請問‘碳中和’指的是哪類氣體的凈零排放?”“清潔能源有哪些?”在環保知識搶答賽現場,主持人話音未落,學生們已高舉手臂爭相作答。活動設置“生態常識”“監測技術”“低碳生活”三大答題板塊,融合選擇題、判斷題、趣味繪圖等多種形式,將枯燥的環保知識轉化為生動的互動挑戰。五年級的李同學在連續答對3道題后興奮地表示:“原來空氣監測數據背后有這么多科學原理,以后我要多關注身邊的環境變化!”活動中,孩子們清脆響亮果斷的回答聲響徹整個教室,不僅展現出他們對環保知識的扎實儲備,更體現出對環境保護的濃厚興趣,熱烈的氛圍讓環保理念在歡聲笑語中深入人心。


實驗演示展奧秘,動手探索樂趣多
“同學們看,這是用于檢測水質酸堿度的pH試紙,遇酸變紅、遇堿變藍……”專業技術人員化身 “科學老師”,利用簡單的“小燒杯”“膠頭滴管”等實驗器材,為同學們演示了生活用水沉淀反應、生活中常見食品的酸堿度測定等趣味實驗。隨著酸堿變色實驗的進行,孩子們全神貫注地觀察著實驗現象,當看到原本無色的溶液在加入試劑后變成不同顏色時,教室里響起陣陣驚嘆。“原來一滴污水的凈化需要這么多步驟,以后我一定節約用水。”參與實驗的王同學感慨道。活動通過“理論講解+動手操作”的模式,讓抽象的環保概念變成可觸摸的科學體驗。



戶外采樣學真知,監測講解悟原理
“這臺設備叫‘便攜式空氣質量監測儀’,能實時顯示PM2.5、臭氧等指標的濃度值。”在空氣監測演示區,工作人員手持設備繞操場行走,屏幕上的數據隨之動態變化,引來學生們好奇的圍觀。另一邊,土壤采樣演示現場,技術人員用“鐵鍬采樣法”和“土壤采樣器”展示不同深度土壤的采集規范,講解如何通過土壤顏色、質地判斷其肥力與污染狀況。“沒想到監測土壤就像給地球‘體檢’,每一步都這么講究!”參與實操的學生們戴上手套,在技術人員指導下完成了校園綠化帶的土壤采樣,親身體驗生態監測的嚴謹性。活動還設置了“監測數據可視化”展板,用圖表、動畫解析空氣質量周報、水質監測報告的解讀方法,讓科技感與科普性深度融合。
此次活動以世界環境日為契機,將專業的生態環境監測知識轉化為貼近青少年的互動體驗,不僅讓師生們直觀了解到環境質量“從監測到治理”的全鏈條,更激發了公眾參與生態保護的主動性。近年來,湖南省永州生態環境監測中心堅持不斷拓寬公眾開放領域、創新公眾開放方式和內容,健全完善公眾開放工作機制,搭建“科技+科普”的公眾參與平臺,扎實開展“監測設施開放日”系列活動,推動生態文明建設,讓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成為更多人的自覺選擇。
作者:謝培、胡芳
來源:湖南省永州生態環境監測中心
一審、編輯:陳鳳
二審:彭勃
復審:舒麗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