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葉子的形狀為什么差異這么大?”
“葉子顏色變化和什么因素有關?”

為提升公眾生物多樣性保護意識,5月21日,長沙市岳麓區新民小學“湖南省‘綠色衛士’生態環境志愿服務隊”聯合湖南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共同開展開展 “‘綠色小衛士,星火少年’自然科普行”系列科普的活動首場活動的第一次主題為“共讀‘無字之書’,守護自然瑰寶”科普活動,以自然觀察實踐課深化生物多樣性保護理念,為青少年科學教育注入生態保護新動能。
活動中,湖南師范大學教授范雄偉教授以“葉子的奧秘”為切入點,巧妙地引導學生帶著問題觀察自然。范教授精心設計了一系列問題,如等問題瞬間點燃了孩子們的好奇心。

隨后,孩子們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來到新民學會舊址。這里植被豐富,宛如一座天然的植物寶庫。在新民學會,孩子們在這里實地辨認植物,從“雞爪槭葉片形似雞爪”的直觀認知,到“酢漿草因‘醋’得名是否味酸”的科學猜想,在提問與驗證中構建植物認知體系。他們興奮地交流著:“你們看,雞爪槭的葉片真的形似雞爪,大自然太神奇啦!”
“每一種植物都是生態鏈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它們相互依存、相互影響,共同構成了我們美麗的自然家園。”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碩士雷媛媛則以枇杷樹為例,深入淺出地解析植物與環境的依存關系,讓“每一種植物都是生態鏈重要一環”的理念深植童心。她從枇杷樹的生長環境,如土壤、氣候等條件入手,講述枇杷樹如何適應環境并與其他生物相互作用。
為了讓青少年更深入地參與到生物多樣性保護中來,活動創新設計“植物身份證制作”“掛牌儀式”等實踐環節。學生分組為觀察到的植物設計身份檔案,標注學名、科屬、生態價值等信息,并親手為植物掛牌。這一過程不僅強化了物種識別能力,更讓 “保護植物就是保護生物多樣性” 從抽象概念轉化為具體行動。在制作過程中,孩子們認真專注,遇到問題相互討論、共同解決。
科學教育不應局限需跳出知識灌輸,可以跳出這一框架,回歸“解決實際問題、服務真實生活”的本質。本次科普以生物多樣性保護為紐帶,將課堂延伸至自然場域,讓學生在發現問題、驗證假設、解決問題的完整探究鏈中,形成“好奇驅動學習、實踐深化認知”的科學思維。這種“從自然中來,到生活中去”的教育范式,為培養具有生態責任感的未來公民奠定基礎。
“本次科普以生物多樣性保護為紐帶,將課堂延伸至自然場域。”新民小學“星火少年班”的負責人表示,將持續開展系列自然科普活動,后續還將組織孩子們走進濕地、森林等不同的生態環境,開展更多豐富多樣的科普實踐。據悉,新民小學“星火少年班”將持續開展系列自然科普活動,通過“小手拉大手”帶動更多家庭關注生物多樣性保護,讓生態保護的星火逐步形成社會共治的燎原之勢,為筑牢生態安全屏障貢獻教育力量。
作者: 舒麗娟 雷媛媛
來源:中國環境報湖南站
初審:陶佳
編輯:陳鳳
復審:舒麗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