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01來源:“學習強國”學習平臺作者:韓震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對人與自然關系、人與人之間關系、人與世界文明關系的時代性把握。筆者之所以用新“天人合一”生態文明觀從哲學的角度闡釋這一思想,一方面是為了明確新生態文明觀的中國根基與民族特色,從一個側面闡發中華文明與馬克思主義的關系;另一方面也是為了闡明生態文明思想的哲學源流,對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進行哲學闡釋。
縱觀人類文明思想史,對所謂天人關系即人與自然的關系,有許許多多的思考和論述。這些不同觀點也因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而發揮著不同的作用。中國古代的“天人合一”觀念是從人倫整體去考慮天人關系的。隨著鐵器工具的發明與改進,人類依靠鋼鐵工具按照自己的需要進行“人化”自然的活動表現得越來越任性。西方文化支配的人類生態文明發展到今天,從現實和邏輯上都已經走到了絕境。
我們如何才能走出困境呢?生態危機不只是一個認識論問題,而且有著深刻的社會歷史根源。從歷史上說,生態問題與私有制帶來的貪婪有關;就現實而言,生態危機是資本主義逐利本性的產物。資本利益的邏輯力量顯然大于環境保護的理智力量。
面對生態危機的困境,難道我們就采取無所作為的虛無主義態度嗎?習近平指出:“要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對奢侈浪費和不合理消費。”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是符合人類長遠利益的,如果社會制度和利益安排影響到人類的長遠利益,那么我們就應該從戰略思維的層次思考未來社會的改造問題。
當代全球性生態文明共識的視野融合,需要不同文化傳統關于生態文明積極且真切的理解。中國應該在構建人類生態文明共同體中發揮積極的作用。在這個問題上,習近平有著深邃的文明自覺。
基于中國社會發展的現實構建新的生態文明,需要中國的學術研究和話語體系。中國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經過新時代范式轉換和意義拓展,可以成為具有當代意義的理論觀念。
“天人合一”的觀念支配著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然而古代中國的“天人合一”論也是有局限性的,它在社會功能上無法抗拒更具侵略性和攻擊性的文化。筆者認為,當代中國應該在吸取人類文明優秀成果的基礎上,通過科學技術的發展重建新的“天人合一”生態文明觀:新“天人合一”生態文明觀的思維應該是建立在對自然敬畏的基礎上,促進合理開發滿足人類文明發展有效需要的技術功能;不僅應該有自我約束的規范,而且應該發展出對所有人類群體有約束力或者說在未來戰略利益方面對所有人都有吸引力和感召力的內容來。這應該是一種新形態的“天人合一”生態文明觀。
中國的現實就是在馬克思主義理論引導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由此,新“天人合一”生態文明觀有中國的民族基因,但也必然是循著馬克思主義理論邏輯發展的。自覺選擇對生態文明負責任的發展權,一方面要積極發展,另一方面要有限度、可持續的發展,從而與消極地對待自然的態度區別開來。以人—自然一體的理念,解構了把人凌駕于自然之上的主客二分的自然觀。新“天人合一”生態文明觀是一種理想的范式,但它具有引導的力量。
從本體論的角度看,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是人類生存的根本性關系。中華文化歷來強調天人之間的統一性。我國政府和人民已經認識到,生態環境是關系民生和民族興衰的根本性問題。生態環境沒有可以選擇的替代品,對人類而言,用之不覺,但卻失之難存。
從認識論的角度而言,人類必須重新調整看待生態環境的視角,超越基于西方哲學傳統的主客二分的知識觀。必須樹立新的生態文明觀,不要把生態環境僅僅看作是人利用的對象和空間,而要認識到我們生存與生態環境息息相關、不可分割。生態環境發生重大變化,必然影響到人類的生存。
在價值論的視角上,我們應該在尊重自然規律的同時,發展合理利用自然效能、保護自然價值的力量。應該積極地面對人類文明自身發展是自然進化的成果這個事實,與此同時也必須讓人理解:人類的進化應該使自己對生態環境有更大責任,認識到自然生態本身真正的價值何在。在當代,東方尊重自然的觀念與西方開發自然的觀念已經有了“視域融合”的效果,這就是“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從實踐論的意義上說,人類必須在實際行動上,也即生活方式、社會制度和國際關系準則上落實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許多生態問題源自人類實踐,解決生態問題仍然需要靠人類實踐。人類是由個體組成的。保護環境,人人有責。對于國家和社會來說,就要從制度和法律(特別是國際法)的角度,引導生態文明的發展。
中國已經作出了自己的抉擇。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越來越具有硬約束力,特別強調落實生態文明建設領導責任制。對那些不顧生態環境而盲目決策、造成嚴重后果的領導,不僅追責,而且終身追責。
隨著以中國為代表的新生態文明的崛起,如果發展持續成功,必定具有示范效應。更為重要的是,要推動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就必須促進國際關系的民主化、法治化、合理化,實現人類文明的自我提升。生態危機是全人類面臨的挑戰,只有全人類行動起來,才能真正解決問題。世界各國逐步開始認真對待這個問題。
問題已經擺在所有地球人面前,人類應該何去何從呢?人類不僅生存于自然生態之中,而且與生態環境不可分割。人類的命運緊密地系于地球生態圈的命運。無論他人如何行為,為了中華民族和全人類的長遠利益,中國應該作出正確的選擇,自覺成為代表人類文明發展方向的引領者。
(原文刊載于《哲學研究》2021年第4期,原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哲學研究——兼論構建新形態的“天人合一”生態文明觀》,作者單位為北京師范大學哲學思維與發展戰略研究中心)
(姜曉磊/摘編)
責任編輯:姜曉磊